中国把高等学校都称为大学,这与欧美对大学的理解不同。大学,英文为University,原意是“组合”,后专指学术团体组织。因此,早期大学一般有4个学院,即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以人文学科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系科逐渐扩大,理工科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但大学对高水平学术追求的思想没有改变。因此,在欧洲,大学历来都是指本科以上教育的机构,单种技术性的、短期的高等教育机构一般不能称为大学。在中国,情况就不同了,凡是高等学校都称为大学。这就混淆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为中国高等学校的同质化埋下了隐患。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即使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没有超过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下子膨胀到50%以上。这就使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众所周知,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也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而大学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人才的本质没有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其职能就要有所调整,有所分工。大学就分化为研究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大学、技术学院等。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职能。
中国高等学校统称为大学,这就混淆了不同高等学校的职能,因而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今天厘清这个问题,明确各类学校的职能,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对我国大学的理性思考?中国有一种攀比文化,称为“大学”似乎身价较高,称为“学院”似乎低人一等。为了迁就这种文化,大学名称可以不改,但职责目标需要明确,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学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大学原本是象牙之塔,工业革命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学校规模扩大,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凸显了大学的服务职能,也促进了大学科研、教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增加了大学功利主义倾向,造成大学理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