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倡教育的文化研究的意义
大家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育离不开经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00美元的情况下,恐怕不大可能普及教育;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决定了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规格。教育离不开政治,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规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但是教育更离不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又相对独立于一般文化。教育受文化的影响比受经济、政治的影响要深刻得多,久远得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是快速的,而民族文化的变化是缓慢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凝固性、传承性。我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仅东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而且不同文化圈的教育观念也不相同。在西方,北美文化圈国家的教育与欧洲大陆文化圈的教育不同;即使在欧洲大陆,法国与德国的教育也迥异。而在东方,儒家文化圈国家的教育观念却大致相同,都沉溺在追求名校、激烈考试竞争之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持久的,虽然有时因社会的剧烈变革,有些文化传统会隐匿起来,但一有气候又会很快复苏起来。最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传统,虽然在苏联期间被大大削弱了,但苏联解体以后又立即恢复起来。我国延续了近1 300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在100多年以前就废除了,但科举文化的观念至今还残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研究教育必须研究影响教育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文化研究由来已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E. Sadler,1861—1943)在一次讲演中就提出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当忘记,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它们制约并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他指导下发表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1897—1914年)》就详细分析了各国教育的文化背景。[2]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Nicholas Hans,1888—1963)提倡因素分析法,把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包括天主教传统、英国国教传统和清教徒传统;世俗因素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3]可以看出,在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大到一个国家,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小到一个地区,要了解这个地区的教育就要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