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十五”计划纲要,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0%左右,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实,这不仅仅是数量概念,同时也预示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以后,除了量的变化以外,还有质量的变化而引起的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包括财政与管理、学生入学与选拔、课程与教学、教学与科研、教师的职能等。因此,仅从扩大规模上来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不够的,必须全面研究高等教育从体制到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只从高等教育的结构和水平上谈点个人的看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客观趋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生产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另一方面,青年求学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能力是多样的,要满足他们多样的要求,高等学校也需要多样化。这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发展中看到。例如,日本战后按照美国的模式改造高等教育,把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改建为四年制的新制大学,只有小部分高等学校因不合格而作为短期大学暂时保留下来。但是这些短期大学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受日本青年的青睐,它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很受社会的欢迎。以至到1964年,日本国会不得不正式承认它为高等教育永久性学制。为适应20世纪60年代工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本政府于1961年又设置了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培养技术工人。随着高中阶段的普及,1974年日本开始又设置了为高中毕业生做职业准备的专修学校。美国20世纪初出现的二年制初级学院,当时是作为弥补大学基础教育不足而出现的,开设转学性(学术性)、终结性(职业性)两种课程,但终结性课程受到了社会和青年的极大欢迎,发展很快,到20世纪50年代发展为以服务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区学院。在1960—1970年的10年内,社区学院在校学生从66万人猛增到250万人。到1980年,全美有社区学院1231所(其中公立1049所),占高校总数的1/3,在校学生已达480万人,占全美大学总数的40%。法国、德国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短期高等教育。为什么这类学校发展这么快呢?就是因为这类学校适应了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大批青年升学的强烈要求。从这些实际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越是现代化,高等教育越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也越是多样化、多层次化。因此,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贪大求高,要更多地举办短期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投资少、见效快、能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