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因为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落实到课程上,落实到课堂中。纵观20世纪三次大的教育改革,都是从课程改革开始的。第一次教育改革在20世纪之初,简单地说,是以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批判课堂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强调课程必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第二次教育改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核心仍然是课程,提出要加强课程的学科结构,在传授学科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于是出现了一批新教材。虽然后来因为这批新教材太难、太深,未能普及,但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第三次教育改革起自20世纪80年代,这次改革的背景是经济的全球化、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所不同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提出不同的改革目标。有的国家提出要加强基础,有的国家提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总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而且是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同步的,除了“**”期间耽误以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国掀起教育改革的浪潮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开始起步。当时修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一纲多本”的原则,编写了多套教材。20世纪末又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国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编写了多套教材。新的课程改革经过三年的试点,于2005年在全国全面铺开。
课程改革与教学是分不开的。课程的实施可以分多个层次:一是理想课程,即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二是开发课程,即编写的教材;三是实施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实施课程是最关键、最主要的环节,它是靠广大教师来实施的。因此,教师只有透彻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精神和目标,才能实现理想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历次课程改革都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理解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打开教师的思路,转变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观念和思路,就会不断地创造出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