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薛理银在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比较教育是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观点。时隔快二十年,国际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对比较教育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观点,在学术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今天有重提的必要。
薛理银在论文中把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分为三类: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把比较教育看作理论建设和理论检验的论坛、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交流的论坛、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的论坛,并用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分析框架剖析了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他的观点,当时大家觉得很新颖,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它的光芒,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分析框架加以重视。①[2]
常年困扰比较教育学者的问题是比较教育是不是一门学科?如果是一门学科,它的方法论体系是什么?许多学者认为,比较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几乎所有学科都用到,并非比较教育学科所独有。至于比较教育常用的其他方法都是借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的方法,比较教育没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论体系,于是产生了比较教育学科的身份危机。虽然身份危机已经喊了几十年,但世界上还是有那么多人在从事比较教育研究;虽然比较教育在发达国家已经有所衰落,但在发展中国家方兴未艾。其魅力何在?笔者认为就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也就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需要。
薛理银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访问过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霍尔姆斯,谈到比较教育发展的前景。霍尔姆斯说:“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有趣的比较教育是如何被激起的。当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变得更加关注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基于当时的美苏关系,这个危机激起了美国学者对比较教育的兴趣。英法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激起了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兴趣。”他又说:“我认为比较教育将不会像从前曾经有过的那样得到更多的资助。如果将来出现新的世界危机,那么人们也许就会重视比较教育。”[3]今天的世界遇到了新的危机,这次的危机不是美苏的对抗,而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