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主张减少国家在教育中的作用,指出个人应为自己所受的教育付款,而且认为由私人企业家为获得赢利而开设的学校优于公立学校,因为前者受自由市场需求支配,教育效益会提高。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大多数专家主要从公平的角度反对这种政策。他们坚决捍卫公共教育,认为国家能使穷人免受市场兴衰的影响,从而是穷人接受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比较教育中,人们于20世纪70年代以种种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替代理论,对结构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进行批评,然而,在80年代的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的争论中,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替代理论。世界银行的乔治·萨柯罗波洛斯(George Psacharopoulos)则坚决捍卫人力资本理论。[26]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以上各种发展理论都存在缺陷,难以指导各国的发展实践。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教育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现在人们对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没有往昔那么乐观了,人们更注重教育与满足基本需要的关系。现代化、人力资本和依附等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正日益得到修正。加拿大学者海霍(Ruth Hayhoe)也认为,依附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27]为建构中国式的(教育)发展理论添砖加瓦,是我国比较教育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九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国家发展问题是随着战后日本和欧洲的重建、非洲国家的独立而受到重视的。在欧洲和日本的战后重建过程中,新式经济计划的推出,国家间的密切合作,加上从美国输入的大量资本、技术及管理经验,使得这些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很快恢复到原来的经济基础。其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此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便认为,西欧及日本重建的经验可以同样适用于经济落后国家,以便实现全球性的经济飞跃。但是,实践很快证明,这种设想行不通。因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缺少西欧及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坚实的经济管理根基、丰富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本。它们的经济发展不是靠简单地输入资金以更换厂房和设备等所能解决的。于是,人力资本问题便很快被包括在经济发展的策略中。许多经济学家论证说,人才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薄弱环节,而教育支出是一项高收益的经济发展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