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暑假的一个下午,我们几个同学到什刹海游泳池游泳。正在兴头上,忽然有人叫我,说学校党总支书记找我谈话。我赶快赶到学校,当时的党总支书记李传信已在办公室等着我。他开始只是和我聊家常,然后问我,如果派你到远方,去较长时间,你有什么困难?我当时以为组织上要调我出去工作,因为我们班上已调走了好几个同学,有的到团中央,有的到公安局,有的去参军。当时西藏刚解放,很缺干部。所以一听说要调我到远方去好几年,我想一定是要到西藏去。我当时表示,我没有什么困难,家里就只有一位老母亲,没有工作,但是我的舅舅会照顾她。之后等了好几天。一天系里忽然通知我,让我到燕京大学去报到,参加留学考试。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事情。
背景资料: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为了迎接革命胜利后的建国任务,中国共产党派出一些革命烈士和干部的子弟到苏联学习。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需要建设人才。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国家对留学生的派送基本面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毛主席为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高瞻远瞩,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这项工作被纳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中央设立了由聂荣臻、李富春、陆定一组成的留学生领导小组,每年的选派人数、专业都由周总理亲自审批。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派出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同时,还派出大量的在职人员到苏联参观实习。当时北京和莫斯科之间还没有直航飞机,留学生都是坐着火车去,每批都有几百人,一拉就是一个专列。中国留学生就是这样一专列一专列地奔向苏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50年代“留苏热”。同时,大量的苏联专家也来到中国,帮助开展教育、科研和中国的经济建设。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体系,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甚至体育比赛的时间安排,都对新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