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改革虽然因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和各自大学教育传统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处于同一个时代,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因而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英国政府在1987年的《迎接高等教育的挑战》白皮书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有效地为经济服务,必须与工商界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以促进企业发展。”
法国1989年的《高等教育法》强调大学既是发明创造的基地,又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要重视把科研转变为生产力。政府鼓励大学面向社会,通过提供科技咨询、签订科研合同、承担在职技术培训等方式,灵活而及时地满足工业界的需要。
美国高等学校一向有为社会服务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冲击,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科研的投入,但工业界与大学的联系反而少了。美国在80年代发现,工业界许多技术被日本和德国超过了。政府、工业界和大学经过反思,取得共识:应该加强校企合作。1986年春,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要“重建伙伴关系”,提出美国社会的兴旺与大学的兴旺紧密相关,要思考重建大学与工业界的相互关系。必须采取广泛的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把重点放在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上,并以此促进高校与工业界的合作。在这个思想的推动下,国家基金会在大学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ERC)。
英国于80年代建立了有大学参加的七个地区的技术中心,以加速技术成果向工业企业转移。
德国自80年代以来也大量建设“工学交流中心”,加速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员、设备、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促进知识向工业企业转移,政府还大力鼓励高等学校接受企业界委托的科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