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九卷:杂草集 野花集

从“某正厅”说起[1]

字体:16+-

我在美国的一位学生告诉我一个故事:有一次他接待中国内地的一个代表团,团长是某某副厅长,但名片上在他的名字的后面括弧中写着“正厅”二字,表示他虽是副厅长,但享受着正厅级的待遇。在会见客人时,有一位台湾学者就称呼他为“某正厅”,让别人听了莫名其妙。原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知识分子中每个人除了名字外,还要起一个号或字,一般朋友来往,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呼他的号或字。例如,毛泽东,字润之。他的老师和朋友都称他为润之,而不称他为泽东。在美国,台湾朋友按照旧习惯,以为那位副厅长字正厅,所以称他为“某正厅”。实际上闹了一个大笑话。无独有偶,有一位某地方的大学校长要访美,当地一所大学校长给他发了邀请信。但他不满意,认为他虽是地方大学的校长,但是享受副省级的待遇,因此要求美方州长发邀请信他才能接受。当然,对方并不买你副省级的账,访问只好告吹。这种事在国内更多,名片总要印上是什么级别,以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说明我国社会还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还不是一个现代化的民主社会。在现代化的民主社会,人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用不着表明自己是什么身份。在当今中国,为什么要处处表明自己的身份呢?因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价值,可以享受不同的待遇。接待方也很看重对方的身份,因为不同的身份可以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好处。如果是中央某某部掌握着经费的大员来,当然要认真接待,即使是小小的一位处长,也不能怠慢,因为说不定他的一句话影响到本地的一个大项目。原来,身份与权力相关,与利益相关。

中国讲究身份等级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为什么这样说?且听一位封建文化的卫道者的一席话。中国清末民初有一位学者,名叫辜鸿铭(1857—1928),人称“文化怪杰”。他长期住在欧洲,精通数国文字,他写了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名曰《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或《原华》,是用英文写成的,曾被译成法、德、日多种文字,1996年才被译为中文。他认为,中国孔子创造儒教,不同于欧洲的宗教。欧洲的宗教是教导人们做一个善良的(个)人,儒学则教导人们做一个善良的公民。他说:“儒教则认为人生的主要目的,是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善良的公民。”他解释说,孔子教导人们,人类社会的所有关系中,除了利害这个基本动机外,还有更高尚的行为,这就是“责任”。为了给这种责任找一个基础,孔子提出了“名分”,所谓“名分大义”。中国人历来教育人们要“安分守己”。原来讲身份、讲等级就是从这个“名分大义”而来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做了与身份不符的行为,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辜鸿铭把它称之为“责任”,但这种责任不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而是尽你的“名分”内的责任,超过了“名分”的事,就是越规,就是不尽责任。他说这种“责任”是“利害这个基本动机”之外的。但实际上如何能跳出这“利害”二字?封建社会讲究名分,不就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的利害?今天讲究身份也就是讲究名分,不也是为了一己的利害?所以这种“名分大义”实是当今官本位的文化基础。这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所以至今还有广泛的市场,而且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