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今年五月初到六月初,我们老两口利用探亲和休假到西欧走了一趟。本来早盼着退休后能有余暇到国外或国内休闲一番,可是年逾古稀,仍是无退无休,似乎越来越忙了。去年终于病了,平生第一次住院,第一次挂吊针,住了半个月,也没有查出什么大毛病。同志们给我总结一条:说是太累了,要减少活动总量,注意休息。但身不由己,总是不断冒出一些事情来,这里请你去开会,那里请你去讲学,有时还不好推辞。怎么休息?好不容易,今年下决心利用探亲出国休假。说是探亲,其实女儿经常回国,主要是有个借口,无非想让人找不着,无法找,强迫休息。为什么选择这五月初至六月初,也有两个缘由:一是忙里偷闲,这期间刚好博士论文审阅完毕,送给同行评议,答辩要等到六月份,对我来说是硬任务中一个空当;至于软任务,只好随他去了,实在有点对不起那些热情邀请我的单位和朋友;另一个原因是,女儿告诫,要来就五月,否则只能待在家里,再晚就到了旅游旺季,不仅旅费要贵许多,而且可能订不到旅馆,在路上往往会堵车一天半天。
这次出国,本来就是休闲,纯属私人活动,而且并非第一次出国,没有什么新鲜劲儿,本无所可记。但是这次海外生活四周,由于身份不同,感受也与过去有所不同。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留学,那是学生身份,每天三点一线:宿舍、课堂、图书馆。虽然在莫斯科吃了五年洋面包,但却没有深入到他们的社会中,更何况当时的苏联,虽然属于欧洲,却与西方截然不同。改革开放以后,也曾多次出国,但都是学者身份,从三点一线变成了两点一线:从旅馆到会场,或者到学校。虽然偶尔也组织一些旅游,甚至有两次还住在外国朋友家里,但也只是浮光掠影,只窥见西方生活方式之一斑。这次可不一样,四周里我们几乎都在驾车旅行。由杰克开车,一家四口,从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出发,经德国的拜罗伊特(Bayreuth)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Salzburg),再到维也纳;从维也纳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游览了维罗纳(Venora)、博洛尼亚(Bologna)、帕多瓦(Padova);再从威尼斯出发沿着北部意大利穿过阿尔卑斯山隧道经过瑞士到达法国东南部勃朗山下的小镇夏莫尼(Chamonix);然后经法国、卢森堡回到荷兰。在欧洲中部兜了一个小圈子,后来又在比利时、荷兰逛了几个地方。看到了欧洲的平原风光、湖光山色、雪山美景,又随着大批旅游者逛景点,坐酒吧,别有一番风趣,也对西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又由于现在记忆力极差,如果不及时记下来,过时即忘,于是就萌发了写这个游记的念头。但游记要写好,需要有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最好有点文才,但我却没有,所以只能凭道听途说和自我感受,写点观感。女儿周航为我收集了不少资料,并对初稿作了修改补充、润色。因此,这份游记也可说是我们两人的作品,但为了便于行文,还是用了我一个人的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