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裴娣娜[1]
摘要: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变革。本文从宏观视角剖析了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与形式、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策略、课程发展的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变革性实践,以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的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变革性实践
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工程,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现代化,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问题。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三十年改革之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变革性实践探索基础上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反思总结其变革历程、问题及经验,将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若干重要启示。
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的挑战与学校教育创新
(—)为什么中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是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即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2]正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导致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变革。集中表现为:进入21世纪,面对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伦理道德问题、文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四个最紧迫的问题。
1.基于社会转型时期变革的教育诉求。现代化、市场化、社会主义改革三者浓缩在同一时空,构成了一场极其特殊、复杂、艰难的伟大社会变迁。社会的转型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需求,具体体现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农村人口劳动力结构转移的需求;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的需求。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主体性及鲜明个性特点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