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法是一种无结构的教学,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它的实现条件有:①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②教师作为“顾问”提供学习的手段。③教学目的是由学生制定,教师既无结论也不给分,所以,评价本身就是反馈中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报的分数。④教师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控制,会随问题的不同、学生个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徐伟老师试图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同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教师过分中心论和人本主义的学生过分中心论进行折中和改造,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只是教师不做出明确的指示,不给“标准答案”。结合自己的实践探讨将这种教学模式取名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并初步设计和试行以下教学步骤:①自读。学生先自读课文,教师不做任何指示和暗示,不去左右和影响学生的思维。②定向。读完之后,学生自己决定本文或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包括内容、目标等),教师不做决策,只起组织作用。个人定向后交给小组(前后两桌为一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共性主题;之后又交给全班讨论,形成班级的共性主题。然后,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学习特长、学习兴趣等),或取班级的共性主题,或取自己的个性主题,或两者兼顾。这样既能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又能照顾到个体差异。③研读。与第一步的自读相比,这一步的研读是定向后的研究性阅读,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模仿老师的示例)。这种研读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一步给学生较多的时间(约占整节课的一半左右)。④讨论。研读结束后,以前后桌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先每人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完善。⑤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人参加全班交流,介绍研读感受。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插话、不提问,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他们说得不太理想,教师也不接过话题一说了之。⑥引导。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后,做适当的补充,以深化学生的认识,或给他们新的启发。教师的发言绝不作为指示,更不作为“标准答案”,仅供他们参考、思考。引导要精讲,一要讲得少;二要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