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官儿”或者说“当官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专制社会,官僚阶级是影响力最大的阶层。他们的心理,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状态。
官员的社会位置,是在一个中间的层级。从整体上,官员是皇帝和百姓之间的中间层级。具体某一个官员来说,他的下面是更低级的官员或者百姓,上面是更高级的官员或者皇帝。因为官员的心理,无非是“对上”的心理和“对下”的心理。而和官员有关的那些人的心理,也可以归类为上级对官员的心理,和下层人员对官员的心理。
这里简单地对官员自己的心理,以及人们对官员的心理,做一个心理历史的分析,更具体的,希望以后的研究者能更进一步仔细分析。
秦以后,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整体上,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那就是“儒法相表里”;这个儒法相表里,其表面主要是儒家,而里面实际上以法家为主。
多数官员在做官之前,学习的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儒家对于人的基本期望,是希望人人都充满爱心,乐于助人,有责任心。因此,儒家对官员的期望,是对上面的君主,如同孩子对父母一样敬重,这称为“事君如事父”;对下面的百姓,如父母对孩子一样慈爱,这叫作“为民父母官”。
但是当这些人学有所成,进入了官僚体系后,他们会发现实际上官僚体系中的人,做事并不是这个原则。而是以利益原则为主导,对上面要“逢迎谄媚”,因此古代有一个说法,说这些人是以“妾妇之道”对待上司或皇帝。对下面,可以欺压剥削,自己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对百姓,他们绝不像父母,顶多像一个“白雪公主故事中的后妈”。
官员们的人生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很大的心理冲突。他们年轻的时候学习到了一种价值观,但是他们却发现人生中通用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便构成了他们最基本的心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