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建培.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教育自传[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2]孟宜安,刘忠伟.分类研究,分类干预:助教师走出高原期[J].中小学管理,2015(4).
[3]寇冬泉,张大均,黄技.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J].教育导刊,2008(8).
[4]杨明权.公共性:教育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5]王光照.我国教育立法的现状与教育司法的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6]李赐平.西方五国教育立法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教育立法的借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7]张楠.中日义务教育法制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8]尹力.从建国以来宪法中教育条款变化看教育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9]朱建美.教师文化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13(4).
[10]邓志伟.论当代教师的人文素养建构[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
[11]丁松刚.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新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12]陈浚何.中小学教师的自主学习及其自我实践[J].教育导刊,2014(7).
[13]吴振利.论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特征与种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
[14]蒋元斌.“三课活动”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5]孙晨红,张春宏,王睿.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成长[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6.
[16]胡惠闵,王建军.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