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教育转型研究

中篇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字体:16+-

第六章 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

为实现百年学府新的辉煌,正在加紧筹备2002年百年校庆的北京师范大学在新近召开的学校党代会上,就自己根本的办学思路,做出了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实现学校“转型”和创办一流大学新的办学目标。其“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发展目标”中这样写道:“‘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设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为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里强调了“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所谓“转型”,其内涵主要有三:(1)学科结构的转型。高校办学的基础在学术,而学术的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实现的。故学科结构是学校的核心与基础。传统高师院校的学科是对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设置的,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如文科就是文史教育等人文科学;理科就是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理论科学,比较单一。北师大要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结构性调整,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实际上,我校经济、法律、管理以及资源环境、生物工程等新的学科,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结构。(2)专业设置的转型。高校的学术、学科服务于社会,又是以设置的专业为载体实现的。故专业设置也是高校办学的基础性结构。传统高师基本只有一类专业,就是师范教育。现在北师大非师范专业已占了一半。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共分11门类,北师大现有专业已涵盖了其中9个门类。也就是说,除了农、医外,各门类专业北师大都有了。这说明我校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正从单一走向多元化。(3)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学科、专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还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培养有赖于一定的范式。故人才培养体制同属高校办学的深层结构。传统高师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单一的,本科四年只培养中学教师。现在北师大已在试行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案,即“4+X”,不仅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体现了适应社会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理念,而且有助于使整个学校的办学重心上移。同时,更重要的是,由此将进一步引出两项重大的变革:其一,教师培养范式的改变。传统高师教师培养都是在各系各专业进行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在4年中混编,故本科生一毕业即自动获得教师资格。但此种范式只是两个半桶水相加,长期抑制了北师大学科优势的发挥。实行新的人才培养体制,将使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分离,前者在各系各专业进行,后者只在教育学院完成。其二,实行新的人才培养体制,说到底,是要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师的办学理念与范式,从而转换到“大学+师范”这一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新轨道上来。这就是:综合性大学办教育学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