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二节 师德职前培养常用的方式与方法

字体:16+-

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师资队伍的重要任务。师范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道德境界。师范院校的德育工作,不仅影响师范生本人的发展,还将影响其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德育方法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和桥梁,是提升德育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师范院校必须重视培育学生的师德,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师范生具有初步的职业道德。

师范院校培育学生师德,主要有三个途径和方法。

(一)课程

课程是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在职前进行师德教育、列入课程编制计划中的实体内容。任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围绕培养目标设置一系列的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系统地向师范生传授学科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课程在这里专指学科课程,作为活动的相对概念。课程连同它的操作载体——学科教学一起,成为包括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师德进行职前培训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课程作为师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把一般的道德原理和师德规范有机又有效地联合起来。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计划而有规模的教学,集中而又方便的时间条件,都是课程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为了增强课程在师德培育中的实效,第一,应将课程设置的出发点落到现实基础上,正视人性和环境对社会道德和师范生个体道德的影响。具体地说,应把培养理想德性人的师德培育目标变成培养有道德判断力的自主性个体,提倡和鼓励师德高尚,但也允许合乎道德底线的存在,毕竟师范生也是存有缺点的有待不断完善的自然人。第二,坚持道德培育课程内容的阶梯化和现实化。也就是说,教师和师范生首先是人,是公民,然后才是教师。相应地,德育的层次性也应如此。首先是公民化的社会公德,然后是现实人的一般道德,最后才是为人师者的师德。这就要求师德培育课程内容应从师范生和教师的生活入手,即承认教师职业首先是教师的谋生手段,然后才是奉献社会的职业,消除师范生因职业选择带来的道德负担,使职业理想和良好师德的培育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