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职业的产生
(一)“教”和“师”的词源简释
“教”和“师”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之一。《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1]“教”最初主要表示对贵族子弟和初任职官进行舞蹈礼乐教育,对士兵进行军事训练。《说文解字》中对“师”的解释是“師,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币,从。四币,众意也。”[2]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师”字的含义最初并不是表示教师,其本义为军队驻扎,后引申为军队编制的一级单位或军事长官。到了西周以后泛化到擅长乐舞的“乐师”群体和制造各种器物且技术较高的“工师”群体。
“教”和“师”两字最早合并成词,源于佛教中“禅教师”和“亲教师”对应称谓的翻译。宋代时,“教师”一词作为独立的双音词开始出现,多用于称呼在宗教中承担学术研究、著述和教育角色的高僧。元代时开始大量使用“教师”一词,并一度成为一种正式官职。而将“教师”一词确定下来,成为专门称谓的是晚清大臣张之洞,他与刘坤一在一同请求朝廷变革学制的奏折中专门提到关于教师的问题:“查外国学堂法整肃而不苦,教知要而有序,为教师者类皆实有专长,其教人亦专书定法。”[3]黄绍箕于1902年出版了《中国教育史》,在这本中国教育史学上的开山之作中大量地使用“教师”一词。自此,“教师”一词基本被固定下来。
(二)教师的概念和内涵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曾对教师做出过不同的定义。仅我国而言,就有:“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荀子》)“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诗外传学行篇》)“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上述定义有的是对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做出的界说,有的是从教师所具备的品质来加以说明的,都分别从某一方面表述了教师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