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活动的开展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教育实践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师范端正、学明尊德”的教育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思想。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不仅首开私学先河,还提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格,教育学生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其身正,不令而行”[1]等。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要求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2]他还以实际行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楷模。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道德要求反映的是不同的伦理关系,带有特定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是其中的合理成分逐渐沉淀,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根本事业,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的关键就是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系统性,增强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对于教师、学生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导航灯
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一项“以人育人”的工作,即在教育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工具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劳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高低。相对于职业知识、能力因素而言,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影响更大。
(一)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青少年学生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品德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学生不仅仅从书本里、课堂上学习是非善恶的观念,更重要的是直接从教师的教育劳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汲取是非善恶的观念。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是比父母更重要、更具影响力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小学生直接起着启蒙作用。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已经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是非善恶的思考和评价,这时教师道德对中学生的影响更深刻。对于大学生而言,尽管其价值观等已经基本形成,但还需要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这一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就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的一个重要参考。所以,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教师职业道德都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