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女儿、妻子和我,我们走出了老家,来到了城里,一家三口,成了吉祥三宝。我的教育之路也是越走越宽,乡村小学、镇中心校、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副校长、特级教师,一路走来忙碌充实。
我是一个爱静怕闹的人,不善交际,不喜应酬。有时工作方面、朋友之间的饭局,我是能推就推,能逃就逃。为此,还真得罪过一些领导和朋友,不理解的人,觉着我这人书生意气,只会工作,不会生活。其实,我害怕赴宴原因有二:一是怕和领导吃饭,不自然,从座位到敬酒到布菜,甚至连说话,都得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稍有造次,恐惹领导不满。与其酒桌上找不自在,倒不如在家自由些。二是怕和陌生人吃饭,很尴尬,我在酒桌上的记忆力很糟,刚刚赵钱孙李介绍过,酒杯一举却又张冠李戴了。我知道,真诚的敬酒,却记不住人家的名字或官衔,这真诚大致是令人不愉快的。虽如此,但有些应酬有时又是不得不赴的。我这人做什么事都挺实诚的,既然赴了人家的宴,就得客随主便。照理,我有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根,饮酒是大忌。但每次,都架不住朋友们的“规劝”,起先是清醒控制少来一点,接着是兴致渐浓再加一点,最后是推心置腹痛快干了。酒这玩意儿,确实不是个好东西,吃它时,它慢慢浸透你的血液,让你产生“煮酒论英雄”般的豪气。等到酒劲上来,你就庐山面目尽显,从内在的思想到外在的言行,君子小人一览无遗。我也吃高过几次,不过我的醉酒方式是“浓睡不消残酒”,每次喝多回到家里,一睡就是一天,就像生了一场病,于是痛下决心,再不赴宴,再不喝酒,但常常做不到。
还记得那一回,我的一位师范同学搬家,乔迁之喜,理当亲贺。老同学间也久未相见,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忆往昔峥嵘岁月。于是乎,席间彼此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正在酒酣耳热之时,邻桌的一批客人过来敬酒了,都是教育界的熟人,这个“林校,久仰”,那个“林特,钦佩”,弄得我很被动,不吃肯定是不行的,吃少看来也有碍情意。那天晚上,酒是吃得痛快了,但酒后的罪却遭大了。回到家里,我还算清醒,但身体明显地在摇晃。一向亲近的女儿,大概也看出了我的异样,远远地离着我。“爸爸,你是不是吃醉了?”“我清醒着呢……就是头晕晕乎乎的……没事的……”妻子和女儿把我扶到床沿边,我头一落枕头,就什么都记不清了。第二天是星期六,等我睁开眼,女儿都已经从艺校上琵琶课回来了。“爸爸,你酒醒了吗?”女儿关切地问。我点点头,“好一点了。”妻子在一旁数落我:“看看你,不能吃酒,逞什么好汉?喝成这样,多伤身体!”“爸爸,想吃什么东西?苹果,香蕉,橘子,我给你拿。”我摇摇头,伸出手,拉着女儿的小手。“爸爸,我跟你说,你下次不许喝酒了!昨天看你那个样子,真吓人!你还吐了一地,难闻死了!”女儿边说还边学着我的醉样。听着女儿在我耳边絮絮叨叨,我觉着羞愧,又觉着幸福。想不到这个小不点儿,最后还给我提了一个建议:“爸爸,下次你在外面吃饭,我就给你打电话,提醒你不要喝酒。”听了这个建议,妻子乐了:“听到了吗?我打电话,你嫌烦。下次女儿打电话,看你怎么样?”还别说,女儿的这条建议还真管用。那天,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语文老师,在一起琢磨《谈礼貌》这篇说理性文章的教学,研讨氛围很浓,一直延续到了晚上餐叙的桌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三句话不离《谈礼貌》的教学,一桌的美酒佳肴,仿佛成了一种背景,我们俨然置身在课堂之上。这种氛围真好,学术研究、生活情趣融为一体,精神追求、物质享受并行不悖。我正在就这一课教学中“言意兼得”的话题,发表建议呢,忽然间餐桌上的手机响起来了,“老爸,请接电话”。满桌上的人都哄笑起来,不知是谁调侃了句:“看不出来,林特还蛮有情趣的嘛。”我拿起手机,听到了女儿那甜甜的声音:“爸爸,我跟你说,今天不准喝酒!不要忘了上次的教训!还有……”我感觉整个包间里静悄悄的,原来大家都在静听女儿对我的“忠告”。我赶忙打断女儿的话:“知道知道,不喝不喝,待会儿就回去,挂了啊!”一位女教师笑着打趣说:“听出来没有,嫂夫人就是高明,借女儿这个电话,就把林特罩住了!”于是,大家又一阵哄笑,纷纷举杯向我敬酒,我连忙把女儿电话这面挡箭牌拿出来,解释道:“刚才那个电话,真是我女儿自己打的,这是她和我之间的一个约定。咱们今天少喝酒,多交流,要醉也别醉在酒上,就醉在精神层面上吧!”坐在我对面的王主任,一本正经地看着我说:“林特现在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你这招警酒电话,我下次得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