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人,都渴望诗意地栖居,然而生活却往往并不那么诗意,你想要的偏偏得不到,你担心的偏偏在前面等着你。师范毕业,我满怀憧憬,想到县城的实验小学工作,却偏偏被分配到了一所农村弄堂小学: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人可以失意,但不能失志;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适应环境,乃至创造环境。我慢慢安定下来,站在了三尺讲台。
渐渐地,我发现学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是那样敬业。他们常常很早就到学校,又很晚回家。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约学生谈心……总有做不完的事情,经常是校长一个一个地催着,他们才离开学校。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感化了我,收住了我的心,我和老师们一样,开始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课堂。的确,教育是需要“磨”功的。不花功夫“打磨”,你的工作就显得粗糙;耐不住寂寞,坐不得冷板凳,你的工作就显得浮躁、肤浅。敬业,才能精业。
渐渐地,我发现学校的老校长总喜欢将一些分外事“压”给我们年轻教师做。工作第一个月,就让我承担对外开课;工作不到一学期,就要我撰写全校德育工作经验材料;工作刚满一年,就让我担任实验班的教学研究工作……于是,我的日子便像车轮一样快速地旋转,紧张而又充实,辛苦却又甘甜。我至今还记得那句温暖而有力的话:习惯挑重担的人,才能比别人走得快,走得远。我自知并不比别人聪明,也不比别人能干,所以,只有比别人勤奋些,比别人多挑几斤担子,才能做得更好些。或许,多做些分外事,也就多了些分外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渐渐地,我发现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及有些科研院所攀起了“高枝”,争取理论“下嫁”,小学校要搞大科研了。1990年,我第一次见到著名的比较教育专家杜殿坤教授、作文教学论专家吴立岗教授,亲耳聆听了他们的教诲,自愿加入了实验队伍,成为他们的“编外研究生”。专家们带领我们一起读书讨论、一起设计课题、一起研究课堂教学……从此,我的教育视野日渐开阔,教育理论的底蕴逐渐丰厚。我由衷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我也由衷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教育幸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这小小的弄堂小学——如今的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