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度,个人的力量何其之小!虽然人们喜欢说“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其实往往不过是一只随波漂流的软木塞。“文革”十年把我的青春时代打了个对折,这也使此后的我无比珍惜讲台,珍惜每一节课,珍惜自由思想的机会。有过“失去”,才更懂得热爱。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时已经32岁,除此前在农村插队时当过两年代课教师外,我几乎没有被人称过“青年教师”。我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报到那天,看到办公楼前的两排水杉,最大的一棵直径有20多公分。现在,这两排水杉高大伟岸,最大的那棵已经得合抱了。这些年里,经历过什么困难,真懒得说。曾有过几次**,能离开“这片土地”做其他工作,但没有形成波澜,更没留下什么遗憾。我没觉得这是“专业思想牢固”或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我只是认为,语文教师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
在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中,教师最需要“热爱”的禀赋。我从没觉得自己是“献身教育事业”,我只不过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年我师大毕业时,许多政治上表现积极的同学不肯当教师,千方百计地走门路,一旦脱离,额手称庆。起先我大感意外,为这些热心从政的同学感到可惜:毕竟读了师范,为什么不愿当教师呢?那时教育已经开始走上正轨,正需要大批学历合格的教师。后来我理解了,教师待遇差未必是理由,重要的是这个职业不适合他,他也不宜做教师。一个人不爱自己的职业,勉强为之,必定误己害人。
因为对教育的爱,时常会对世风不理解。有一年评特级教师,一些申报者找关系通路子,我为此大惑不解:这是评荣誉称号啊,怎么会有这种事?评委许士熙老师说:“我也曾获得过许多荣誉,现在我是个退休的老太婆,那些称号对我没有什么意义。我唯一割舍不下的,只有对教育的一个‘情’字……”这话一直留在我心里,让我感动。我由此想到,当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荣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