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是我的教学生涯中最自由、最有**的时候。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整个社会意气风发,我们在课堂里上课也自然沾染上一些灵性之气;另一方面,刚参加工作,也没有什么理论,更没有什么经验,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语文在教着语文,在课堂里实际上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课本里的小说、诗歌、散文这些文学作品,自己喜欢,也就重点讲,讲得也很精彩,有时是大发议论;而对那些议论文、说明文这些自己不喜欢的,就少讲,讲得也不好,能带过也就带过。教研组老师向我提意见,我也基本听不进去,心想,你们那种教法,我还不想学呢。几年下来,学生倒是挺欢迎,但校长就不欢迎了,因为每次考试班上学生成绩总比别人差几分。我平时上课自己感觉很不错,但一到考试,心里也没底了。尤其是后来上高三了,一不小心,搞了个全校倒数第一。这次校长倒是没批评,但是我心里却暗暗想了几天。难道我真的不行?我的整个想法都是错的?虽然并没有想清楚,却再也不敢造次了,虚心向老教师讨教,大致明白了一些套路和格式,也就亦步亦趋地搬进了课堂。一年下来,效果不错,学生成绩上升了许多,校长的表扬也多了一些。于是每年照样画葫芦,年年成绩也还可以,慢慢也有了自己的套路和格式,这课上得也很轻松了,渐渐变成骨干教师,甚至在当地还有点名气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心里也积淀下一个很大的疑问,而且这疑问还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就是所谓语文课?语文课难道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天天主谓宾定状补比喻比拟象征夸张借代?这样的语文为什么和我心中的语文不一样?我到底在我的语文课里给我的学生一些什么东西呢?——这是我的语文教学生涯里的迷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