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许多语文教师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语文课堂教学的种种模式,创造出不少生动的、新颖的、学生学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的课型,一扫语文课烦琐分析、灌输加训练的沉闷气氛。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
新的课型,尤其是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形式多样,丰富了语文教学。如:朗诵课、赏析课、课本剧课、辩论课等,以文本为蓝本,或模拟,或创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读、写、口语交际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能力。然而,有两点须注意:一是要因人制宜、因文制宜。选择怎样的课堂样式,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心理需要、知识基础、生活视野等均有所区别,前者更喜爱感性的东西,后者开始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再说,文本本身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选择怎样的语文教学样式,要与文本的特点相匹配。有的文本片断可以表演,使用多种感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的文本须深入探究,方能体味表达的奥妙与思想的精髓,就可采用讨论乃至辩论的方式。任何教学样式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适合各类文本的教学。即使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样式,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套用乱用,就会东施效颦,效果适得其反。用得恰当,用得得体,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这是选择教学样式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是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样式,都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人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文本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只有学习主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触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和语言材料中新的内容结合,把文本中的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产生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文字的、情感的、价值观的。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这种学习的过程,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越实在,集体讨论、小品表演、合作学习的质量就越好,不会东拉西扯,言不及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有了个人独特的体验,交流起来必然思想碰撞,互补有无,出现“神来之笔”,妙语连珠。出现这样的境界,学习资源、课程资源,大家就真正共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