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

第五节 学校的目标管理

字体:16+-

一、目标管理概述

1.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目标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

目标管理是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ber)提出的。他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会被忽视”。他在分析目标的作用时指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组织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他提出目标管理的实践性主张。

目标管理模式的出现决非偶然,而是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泰罗(Tylor)等人于20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由于增加了劳动强度和强化劳动监督而遭到工人的激烈反抗,劳资之间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梅奥(Mayor)等人于20年代末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主张在企业中应重视人的社会要求,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和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主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境遇,但也显示了不可忽视的缺点,即易于导致组织涣散,降低劳动生产率。将这两种理论的长处融为一体,保护劳资双方的利益,就成为新理论的使命,目标管理也就应运而生。

自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以后,到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目标管理。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以“工作具体成果”的评价代替传统的以“个人气质”为评估标准的做法,力图普遍建立每项工作的量化标准,从而使管理走上突出个人工作成绩的轨道,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白应向什么方向努力,应达到什么水平,企图以此加强控制,并刺激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