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基本理论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基本理论,学术界看法不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理论”,另外还有苏联的“国家理念”、英国学者的“罗宾斯原则”、英国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原则、美国学者的“轴心原则”等。
1.马丁·特罗理论
(1)马丁·特罗理论的产生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国内教育界的各种场合谈到高等教育发展时,人们经常引用一个理论,即精英、大众及普及型的“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理论”(Three-stag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其创立者是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Matin Trow)。在70年代初期,特罗先后在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杂志《代达洛斯》(Daedalu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教育协会主办的杂志《国际教育评论》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从大众化到普及高等教育的移转》[8]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化》[9],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化”的概念。1973年6月,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研讨会,特罗做了代表其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的会议总报告《从英才型到大众型高等教育的各种问题》[10]。在这篇报告中,他对在前述两篇论文中提出的假说和设想,做了更加系统的理论思考,从而为特罗模式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1978年6月,他参加了在瑞典达拉罗召开的“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与结构”研讨会,提交了《精英和大众高等教育——美国模式与欧洲的现实》[11]一文,重新审视了其1973 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的思想框架。在这篇文章中,特罗进一步阐述了其“阶段论”十一个方面的“量变”与“质变”的不平衡性,修正了早先关于量变与质变的一些观点。1998年5月,在日本高教研究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上,他提交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迈进》[12]会议论文,2000年他又发表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迈进:美国的优势》[13]一文。在这些文章中,特罗从新旧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入手,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特征,对其早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中的“普及教育”内涵做了新解释。在90 年代末,特罗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走向学习社会,而不局限于传统的青年普及教育。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CCHE)和国际经合组织等机构对他的研究给予了很高评价。特罗最突出的贡献是把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教育”(Elite Education)、“大众化教育”(Mass Education)、“普及化教育”(Universal Education)三个阶段。具体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整个人口中18~22岁年龄段人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高等教育的比例)[14]超过15%时,高等教育发展便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低于15%则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50%则可称之达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另外,特罗还就宏观的高等教育规模、功能、观念和微观的课程、教学、入学要求、学术标准等各方面做了系统与细致的比较。在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认识、功能、课程与教学形式、学生生涯、大学特色、权力与决策轨迹、学术标准、入学与选拔、学术管理形式、内部管理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见表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