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概论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字体:16+-

学习目标

明确关于“教育”的中西词源及教育的本质。

一、中西教育的词源分析

(一)中文教育的词源分析

探讨汉语中“教育”一词的词源,我们先从甲骨文中的“教”和“育”二字说起。

1.“教”和“育”的字源

2.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教”和“育”的论述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关于“教”的论述。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语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六种:第一,教育。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第二,教导,指点。例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第三,告诉。例如《吕氏春秋·贵公》:“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高诱注:“教犹告也。”第四,教练,训练。例如《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第五,政教,教化。例如《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第六,通“效”,相仿。例如《韩非子·难势》:“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以上六种语义,均是“教”的去声用法,“教”的另外一种发音是平声,jiāo,解释为: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例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与“教”字的意义相关联,“育”字的含义有四种:第一,生育。例如《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也。”第二,抚养。例如《诗·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长我育我。”第三,培养,教育。例如汉匡衡《祷高祖孝文孝武庙文》:“思育休烈,以章祖宗之盛功。”第四,生长,成长。例如《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教”和“育”释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2]“育,养子使作善也。”[3]“上所施”即在上者如父母兄长或老师等教者的传授、讲解、施教的活动;“下所效”,即在下者如子女、晚辈或学生学习、听讲、模仿、效仿的活动。“养子使作善”即教育子女,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把“教”和“育”两个字合起来解释,则为:在上者以良好的言行供在下者模仿,使在下者也形成善良的品质,这就是教育。教育是个模仿的过程,模仿的结果是成善,故被模仿者要先行成善,以身作则,身先垂范。荀子说:“以善先人者之谓教”,意思是以善来影响别人,这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