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述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旨归,也是教育过程和教育行为的目标指引。它规定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旨趣,直接引领着德育目标、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教育目的的选择受制于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水平。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我国的教育目的指向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各个培养环节坚持“五育并举”。
结构图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做到:
1.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的概念。
2.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有一个整体结构的认知。
3.深入领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
学习本章之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1.你了解教育目的与教学方针、培养目标之间有何区别吗?
2.教育目的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4.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
读前反思
引导案例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格局是:通过“高利害”的外部评价中考,对所有学生进行强制性社会分流,成绩高者进入普通高中,成绩次者进入职业高中,二者的比例大抵为1∶1;普通高中的根本职能是大学预备教育,目前已有70%以上的普通高中学生升入各类大学,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职业高中的根本职能是职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两类教育在性质、目的、职能、课程与教学体系、评价与管理制度诸方面相互隔绝,形成等级森严、壁垒分明的二元对立格局。
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二元对立格局至少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它让职业教育沦为“失败者教育”。由于是学业成绩、特别是中考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要求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这批学生被社会打上“失败者”烙印,成为被忽视、遗忘的“另一半”,他们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拖着沉重的脚步踏上并不情愿的职业训练征程。职业高中生既不能像普通高中生那样参加高考,又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转入普通高中,他们至多只能申请进入为普通高中生所不屑一顾的职业技术学院(即“高职”)。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不得不被卷入“劳动大军”的洪流,无法继续享受高等教育,职业高中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死胡同”。职业高中教育往往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当下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对固定的职业训练,既不注重对职业背后的学术学科(如数学、科学等)的深度学习,也不重视不同职业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职业高中毕业生至多是潜在的“熟练工人”,他们既缺乏发明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愿望,又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职业需求。第二,它让普通教育沦为“应试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唯一使命似乎就是升大学。当大多数高中生都有机会上大学的时候,竞争的目标就转移到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重点大学”(追求所谓“北清率”)。普通高中教育因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灾区。但“应试教育”并不局限于普通高中,而是向下延伸到义务教育(追求“重点中学”升学率),向上延伸到高等教育(追求“考研率”,将考研究生视为改变人生命运的“第二次高考”),“应试教育”因而成为我国整个普通教育的顽疾。“应试教育”在本质上是区分少数、追求特权、功利至上,是我国社会等级化、教育专制化的集中体现。基于等级主义意识形态将普通高中区分为“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将大学区分为“985大学”“211大学”等,由此践踏教育公平与正义,延缓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让“应试教育”雪上加霜。普通高中教育只关注纳入高考的学术学科,漠视教育的职业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割裂学术知识与实践性、应用性知识的内在联系,贬低实践学科的价值,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沦为“考试机器”和“教育标准件”,既不能适应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需求。第三,它会加剧社会分层与等级化。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二元对立是社会分层及相应的等级意识形态之产物,但它反过来会进一步撕裂社会、加剧社会等级化。由于职业高中成为“差生”的宿命,而这些学生往往是社会不利阶层的后代,如低收入者后代、农村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而职业高中毕业生往往从事低水平工作且无机会享受大学教育,他们又成为新的低收入者,由此形成新的社会不利阶层。百年以来“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性循环圈会进一步加剧。在一些城市地区,由于职业高中是“失败者教育”的代名词,城市居民拒绝进入,由此催生了这样的歧视性政策:城市随迁子女如就读普通高中,须返回“户籍”所在地,如继续留在城市,则只能报考职业高中。这是在等级歧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地域歧视。当我们看到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城市生活日益繁华,而亿万建设者子女的教育权利却被以各种借口剥夺的时候,心中倍感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