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基础

第一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字体:16+-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学校的产生,人类的教育就由自发的阶段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阶段,即进入学校教育的阶段。学校教育所具有的组织性、计划性以及教育者的引导性,使得它在社会生活以及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学制的概述

(一)学制的概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1]。现代学校系统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教育机构和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有普通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和特殊教育系统;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学校,也有成人教育学校。除了全日制学校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学制变得日益复杂与完善。

学制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学制的确立,对于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并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

世界各国的学制,各有其发展历史,各有其优劣短长,然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制的建立不是人们的主观肆意或盲目所为,而是以某些客观因素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学制的确立,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技不发达,劳动力并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学校系统也非常不完备,此时,并没有完善的、相互衔接的学制系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和层次化,于是,此时学校类型逐渐增多。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兴起,使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发展形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三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要求工人普遍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掌握适应大工业生产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反映到学制上,要求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二是要求少数人承担起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责任,起到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必须实现各学校系统之间在层次上的衔接;三是大工业生产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建立适应生产与科技发展的职业教育系统。进入现代社会,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义务教育的基础地位逐渐凸显,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这种发展形势都体现在了学制的变化上。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态势的人才发展战略的实现,也需要在学校教育结构和发展规模上体现出来。究其缘由,均是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