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点是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我有一点认识,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不只是让我们去看教育、去思考教育,更是让我们去实践教育,教育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展现出它的本体特征的。我们现在在认识教育上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我觉得很好。在静态的意义上,你可以任意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在静态意义上似乎可以,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但说得对不对却是另当别论的。因为你所说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你对教育的认识。既然是你个人对教育的认识,那它的正确性就是可以质疑的。那么,教育的本体是什么呢?教育的本体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在做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比如,孙悟空的本体在哪里?难道就是电视中的那个形象?不是。孙悟空的本体是在和妖魔鬼怪不断的搏斗、战胜妖魔鬼怪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知道孙悟空所具有的品质:勇敢、智慧、顽皮,等等。如果没有这样一些斗战妖魔的故事,我们就没有办法把握孙悟空。教育是什么?如果我们坐在那冷眼说教育,说的只能是你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这个样子,真正的教育是在不断做的过程中展现它的特性的。教育有表扬人、激励人的作用;也有惩罚人、给人以压力的一面,这才是真实形态的教育。只有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把握教育。所以,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育理论不仅要把当下的教育当作“看”和“思”的对象,更要把它当作“做”的对象,学术研究使命不仅仅是“看”或“思”教育,也不仅仅是“言说”或“交流”教育,更是要“介入”或“实践”。这种回归和介入实践的教育理论有这样几个特性:个别化、回归生活、行动、反思。
有生命力的、回归教育实践的理论一定是个别化的。今天我们批判传统教育理论,传统教育理论是什么样的呢?它是去情境化的,往往是拿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给大家,觉得这个理论能够普照世界,所有教育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种思路是错的。以前,传统教育学教科书总喜欢谈一些原则,现在回过头来看,原则是很不切实际的东西,因为不同的教育情境的条件、环境不一样,因此,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知道,如果事先制定好做的规则、提出相关要求,但在实际的情形中不一定能用得上,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