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文献检索概述

字体:16+-

一、文献及文献检索的作用

(一)文献的含义

文献一词起源很早,其含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变化。《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注:“文,典籍也;献,贤也。”由此可以看出,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至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其《自序》中解释说:“引古经谓之文,参与唐宋以来诸臣奏议、宿儒之议论谓之献。”则其所谓“文献”,已完全是指各种各样的典籍和文字记录了。[1]其后来融合为一切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比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将“文献”解释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1983年,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T 3792.1-1983)发布,其对文献的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一定义突破了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图书文物资料”的认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ISO/DIS 5217)中的定义更是对文献载体进行了详细的表述:“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储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从这两个权威定义中可知,文献起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知识和载体。[2]知识即文献的内容,各种记录手段和技术为文献的形式,载体则是文献的存在形态。文献载体从甲骨文、青铜器、竹简、缣帛、纸质文献等,直至现代的电子文献,经历了载体本身由笨重到轻便,信息记录密度由小到大,信息记录和传递由慢到快的漫长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