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哲学

第一节 教师为什么必须“为人师表”

字体:16+-

学习目标

理解教师“为人师表”的必要性与条件性。

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师表”似乎成为教师的一种应然表现。那么,教师为何必须“为人师表”?这种“为人师表”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实,“教师”一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随着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变迁,教师的权威、地位及其功能也历经时代盛衰而不断演变。“先师”“塾师”“业师”“帝师”“祖师”等诸多尊称也不断为这些从事知识与技能传授者、思想与价值引导者冠名。而贯穿其中的便是“为人师表”的共同属性。从现有文献来看,“为人师表”一词最早见于《北齐书》的“列传第二十三篇·王昕书”中“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一句,其意为在人品学问等方面作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这种特殊的称谓在教育发展史中已经逐渐成为指称一名教师身份的特殊符号。而解析这种提法就必须要从明确教师的本体功能、内在结构入手,不断辨别对教师的诸多误读,进而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还原教师“为人师表”的真实价值。

教师(Teacher)

教师具有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广义的教师泛指传授知识和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则指受过专门教育和专业训练,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在学校场域中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教育的专业人员。

一、现实化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的不同隐喻

“为人师表”的道德崇高凸显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价值,也在一定意义上为教师职业增添了无形压力。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无私奉献与默默付出也在诸多舆论中被不断地予以演绎、解读,而这些正表现出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师表”的不同理解,并形成了诸多具有隐喻性质的教师形象表述,如“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水论”等。正如石中英所说:“隐喻不单单是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的手段而出现,而且也是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而存在,是研究者把握研究对象、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基本方式。”[1]因此,借助这些不同的“隐喻”,我们也能透视出教师“为人师表”在现实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和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