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一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中,选取了《读者》上的一篇短文《猫与战争》作为“课文”来教。
活动过后,大家对这堂课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议论的焦点不在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而在于:选用课外的一篇文章来上,并且隐去课文中的某些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推测,这样的尝试是否有必要。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认为不必要的老师似乎占大多数。他们认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所要着力的,是教教材上的范文,而我们国家的任何一套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范文都是在孩子拿到书本那一刻起就完整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将学生已知的内容故意隐去,再让学生来猜,纯粹是多此一举。
持这种观点的老师,我以为忽略了两点;第一,教材是会发展、变化的。诚然,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没有“或在文本中留出空白,或将文本删去结尾”的文本呈现形式,但是,我相信,这种“不完满”的文本呈现方式,教材编写者在发展和完善教材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考虑,因为这种文本呈现方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天然地具有某些优势。这一点,我将在《母爱》这一文本的教学中加以说明。第二,适当引进课外的文章进行教学,是一个语文老师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所应作出的努力。
我觉得值得讨论的是“哪一类文章适合‘留白’?如何‘留白’?‘留白’以后如何教学?”等这些富有建设性的问题。尽管下面这个教学设计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我可以保证,我是带着这些问题来设计的。
课文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而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