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堂打磨

情到浓时,不写不快——评析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美丽的清贫》读写结合片段

字体:16+-

余娟文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而且实践也证明它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有意识地继承和发扬这种经验。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每一册除了安排4~5次大习作外,同时结合相应的课文安排了两到三次小练笔,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教学,应该成为语文老师一种自觉的意识。仅仅靠几次大作文训练,是很难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

但是,在平时的公开课教学中,往往是读得多,说得多,写得少,很难看到老师在课堂中安排小练笔。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小练笔很费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写10分钟乃至更多时间尽管是正常的教学现象,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但缺少“观赏性”,因为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每一分钟都得“精打细算”,一旦安排小练笔,就意味着执教者失去了展示自己教学才华的可能。二是因为有的老师觉得小练笔会中断教学的感情链,会破坏一堂课“起承转合”的节奏美。因此,大多数老师不敢尝试在公开课中尝试安排小练笔。

然而,蒋军晶老师在《美丽的清贫》一课中却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将阅读教学与小练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整堂课既有“观赏性”,又具有“实效性”。《美丽的清贫》一课,是蒋老师参与编写的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十册当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张海迪和她母亲的感人故事。春天的时候,海迪到远方一家医院去动手术,母亲吃着自己带的馒头夹咸菜,穿着自海迪记事起就一直穿着的旧衣服。为了能凑钱给海迪治病,母亲将海迪留在医院,自己踏上回家的路。一直到秋天,母亲才带着四处奔波为海迪买的新衣来医院接海迪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