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张光璎
教语文的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因为谁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读和写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都一定要在作文课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要求写完完整整的篇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等等,应该引发每位语文老师深入地思考。蒋老师上的《美丽的清贫》,给了我一个生动的启示。三次练笔各有侧重:
第一次模仿写话:写话前,引导细读片段。张海迪在第二段用了近二分之一的文字仔细地描述母女俩吃的“饭菜”,老师引导学生前后左右联系起来读,设身处地地想,在张海迪眼里,这是怎样的“馒头夹咸菜”?这些细节深深打动了学生。写话时,强调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中亲人对自己的爱仿写片段。——这是作文的起步,要引导学生捕捉身边的素材,再悄然无形地仿照教材,动心动情,有感而发,让情感推着笔尖自由自在地走,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第二次想象写话:写话前,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思考:张海迪究竟想到了什么以至于潸然泪下?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学生换位移情,想象极为丰富,深刻地感受张海迪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不觉自己也热泪盈眶,写下浸满情感的文字——这是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感情世界,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不能只满足于静止地、僵化地用文字再现生活,而是丰富的、开阔的、鲜活的,甚至是飞跃的思维来加工生活,这是写出好作文的要领。
第三次感悟写话:写话前,回读全文聚焦问题:为什么“清贫”却“美丽”?要求学生思考后用最简练的语言写下来。写话时,不组织讨论,强调个性,从写话中看出学生认识的理性与深刻,甚至有学生套用了作家冰心的名言做结语,十分精彩——这是不知不觉在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深刻性,写文章时才不会就事论事。长此训练,无论说还是写,都会有魂,作为人本身将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