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月光曲》是霍懋征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打造的精品课,尽管时隔二十多年,我们今天重读,还是为霍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蒋军晶老师为了教好《月光曲》,反复琢磨了霍懋征老师的教案和课堂实录,吸取了霍老师课的精华,蒋军晶老师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
今天,当我们把相隔二十年的“同一课文”的教学作比较时,我们会发现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一方面是因为霍老师当时的教学观念已经相当先进,至今看来还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蒋军晶老师学习和继承了霍老师课的优秀传统。在我看来,两节课有一些共同的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两节课都安排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两位老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有所预设,教师的教学也始终不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强调读书要有“疑”,因为有“疑”才能有“进”。在真正把学生作为主题的课堂上,质疑和解疑应该成为一条主线。不过我们也发现,两位老师安排质疑的时机不同:霍老师安排在初读后,蒋老师安排在细读课文时。初读时质疑,学生会无拘无束,什么问题都问,但容易流于浅表,难于深入;细读时的质疑针对性强,但有所限制,别的地方有问题就没有机会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一节课的质疑安排不止一次,让质疑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第二,两节课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上,着力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文字并不艰深,但文中两处人物对话却都言外有意,需要学生透过字面才能深入人物内心,这就成为本课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两位老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得十分到位。但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位老师不同的风格:霍老师的引导十分细腻,而蒋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就显得比较粗犷。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也希望老师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而如果千人一面,必将是中国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