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迈向智慧校园的区域信息化管理与实践.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践与成效

7.3 初步探索了面向深度融合实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字体:16+-

我们需要从“技术环境”和“应用能力”两个层面及其相互之间的适配性来理解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阶段,参见图7-1。图7-1的上面部分表明,一个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分为初步接触、应用、融合、创新四个不同的能力层次;图的下面部分表明,一个学校信息化应用支撑技术环境的基本特征由左向右显示了一个学校信息化技术环境的“整合”“融通”程度。该图表明,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渐近、阶段化的发展过程,建设者需要从技术环境和应用能力两个层面协调推进,只关注“硬技术环境”的过度发展会造成“大而全”的数字校园方案,但并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数字校园应用成效。数字校园建设需要重视“硬技术环境”建设,同时也要重视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这是对数字校园内涵理解的关键。因此,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同步重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体系建构,重视师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等。

图7-1 “技术环境”与“应用能力”适配视角下的数字校园建设

此外,伴随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泛在可接入、整合可融通、持续可运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理解数字校园面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学校如何能够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校园?实践上,“可持续性”可以通过技术环境的开放性、能力生成的主动性来把控,如图7-2所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型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校园建设概要,个体学校要从数据体系的开放性、软件系统的开放性、业务系统的开放性等多个层面来构造稳健发展的数字校园,体现在数据体系、技术架构、业务功能、门户等多个层面。以学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规划为蓝图,以信息能力体系建构为途径,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分层次、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