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波特,韦斯雷尔.(2006). 话语和社会心理学: 超越态度与行为.肖文明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蔡金法. (2007). 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 黄显华主编,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陈向明. (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池丽萍.(2010).亲子沟通观察研究的编码方案及其整合.心理发展与教育,4,451-457.
[5]池丽萍.(2011).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理论、工具及在小学生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7(2),140-150.
[6]池丽萍,王耘.(2002).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心理科学进展,4,411-417.
[7]池丽萍,辛自强.(2010).优差生亲子沟通与认知和情绪压力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8(2),133-140.
[8]池丽萍,俞国良.(2010).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6,932-939.
[9]池丽萍,俞国良.(2011).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资本和沟通的视角.教育研究,9,22-28.
[10]池丽萍,俞国良.(2012).不同学业成绩儿童的亲子沟通比较,心理科学,5,1091-1095.
[11]董妍.(2006).学习不良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特点、影响学业成就的机制及干预.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论文.
[12]房超,方晓义.(2003).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1,65-72.
[13]方晓义.(2005).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干预.心理发展与教育,5(增刊),39-43.
[14]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2006).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3,47-52.
[15]郭浮安. (1994). 家庭社经地位与学业成就之关系: 后设分析. 教育研究咨询(台),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