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Galvin,Bylund,& Brommel,2004)。这一概念在具体研究中有三种操作定义,相应地也就有三种侧重点不同的亲子沟通研究。第一种侧重从外部客观特征界定亲子沟通的研究主要关注亲子沟通对象特征、内容、频率、风格、满意度等方面;第二种将亲子沟通视为特殊教养风格,集中研究亲子沟通的一般的、稳定的模式,也称为亲子沟通模式;第三种将亲子沟通看作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的研究则将视角聚焦在具体的亲子沟通行为上。三种研究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偏重考察亲子沟通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如焦虑、攻击行为、人际交往行为等的影响,较少涉及与儿童认知能力和学业成就等变量的关系。
下面首先综述三种亲子沟通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而后专门介绍那些关注亲子沟通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及有价值的结果。
(一)亲子沟通特征研究
亲子沟通特征的研究并未将沟通过程作为研究主体,而是重点考察沟通过程的基本特征,如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满意度、沟通困难等。这类研究多采用量表法和访谈法进行。例如,Noller和Callan(1990)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青春期之前,儿童与父母的沟通较多、较频繁;而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较低。亲子沟通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里的情况、闲暇时间安排、交友状况等,而很少谈及“性”“饮酒”和“吸毒”等敏感话题。
对亲子沟通满意度的研究(Barnes & Olson,1985)发现青少年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与父母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存在差异。青少年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较低,认为沟通缺乏开放性,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较多;而他们的父母认为与子女有较为开放的沟通,且沟通困难少。有研究者专门探讨了亲子沟通中存在的困难。Vangelisti在1992年的研究中运用开放式问卷,要求青少年描述与父母沟通时出现困难的情境,并写下当时与父亲(或母亲)之间的对话,然后对青少年的回答进行编码,结果发现,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困难主要表现在沟通方式方面,如分歧、误解、行为约束、盘问、批评和缺乏沟通等;容易出现沟通困难的话题主要有:课外活动、异**往、职业与教育、花钱、行为问题等;在所有的沟通困难当中,父母对青少年过多的行为约束是出现亲子沟通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沟通话题方面,出现问题最多的是课外活动(约占48%)和异**往(约占14%)。国内学者对中学生亲子沟通的实证研究(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2006)也发现,青少年认为父母的过多行为约束、对自己的误解和否定是亲子沟通中导致障碍的主要方面;相对而言,在缺乏耐心、分享和信任这三个方面被认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