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韬(1907—1981),曾用笔名白韬、白桃、许字实,江苏丹阳人。1927年考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次年毕业。曾在无锡民众教育学院、惠山实验小学任教。1931年到上海,参加抗战救国及教育运动。曾编辑《儿童》《师范》《生活教育》杂志和《儿童科学丛书》。1937年将《生活教育》迁至武汉,并改名《战时教育》,参与发起成立抗战教育研究会、全国战时教育协会。1941年到苏北抗日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活动。1948年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局局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80年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其论著辑为《戴伯韬教育文选》。戴伯韬是晓庄学校第一批13位学生之一,服膺生活教育学说,其陶行知研究的主要特色在于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学说。本卷收录的《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生活教育发展史纲》便是戴伯韬陶行知研究的重要代表成果。《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完成于1947年,是陶行知逝世之后教育界第一部全面回顾陶行知一生及其学说的著作,在该书中,作者主要从生活史的视角,分三个时期、57个部分再现了1927—1946年间陶行知的主要活动。作者主张“从他一生的历史发展中去观察,必须从整个历史环境及其演进中考察,而且还必须从他的实践中和实践的效果上去考察”陶行知,因而全书没有理论的陈述,只是就一些重要的人生片段做散点式的叙述,以此来凸显事件在陶行知一生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陶行知生平最感性的材料。通过陶行知思想与实践之间的变换,也可以视为同时代“中国文人思想转变的写照”。《生活教育发展史纲》是戴伯韬1940年3月发表在其主编的《战时教育》上的一篇文章,该文是国内较早的以马克思主义来解释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论文,作者首先以历史的态度梳理了生活教育的发展史,还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做了比较,直言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更多接近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学说,而非杜威所提倡的“经验”学说,因而“生活教育实在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教育是杜威教育学说更高一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