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彬(1921— ),广东大埔人。笔名杨石。1933年就读于百侯中学。1934年随校长潘一尘赴沪考察生活教育,初识陶行知。1935年参加左翼教联、山海工学团。后毕业于黄埔军校,服役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战地服务队转战于沪杭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军管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中共广东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与党组书记。曾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岭南春》《碎砖集》《杨应彬文集》《东湖诗草》等。
杨应彬自称毕生有很多老师,尤以陶行知、程金吾、王洞若三位更有“导航、示范、楷模的作用”,可见晓庄师生对其影响之深。陶行知的学生群体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像陶行知一样,以教育为事业,走教育改造社会的道路;另一类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杨应彬是其中较为特别的一位,在少年时期,他展现出超常的写作天赋受陶行知欣赏,在陶行知的鼓励与支持下13岁便出版著作《小先生的游记》,先后重印13次,14岁参加山海工学团,本可成为陶行知手下一员干将。然而,他此后再无从事过教育事业。
本卷收录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浅识》一文,主要探讨的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将其概括为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和民族性这六大特性。作者认为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不止于一种教育理论,而是为着解放人类的目标而去。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也不只是教育活动,他是站在教育岗位上反帝反封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对杜威的“做中学”的创造性发展,这与陶行知坚持实践论哲学有关。陶行知勇于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体现革命民主主义的特征,他毕生为探索适合中国需要的教育则表现出民族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