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一派死气沉沉。教育的出路何在?现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石头城下、和平门外的小庄(晓庄),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生活教育实验。
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动因
中国的教育因其陈陈相因,在教育理论上毫无生气。教育与生活,教与学与做被生硬地割裂开来。教师在学校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在教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认为,这种沉闷的教育空气的酿成,主要是教育理论上缺乏革新精神,没有新的理论贡献出来。要探索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非实行试验不为功。盖能实验,则能自树立;能自树立,则能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2]。
陶行知本着“试他一试”的态度试办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以求得创造发明生活教育的教育理论、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于是,陶行知乘中国教育改进社下设乡村教育研究部之机,聘请东南大学乡村教育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农业教授兼农场主任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调查沪宁路沿线优良乡村学校现状,筹办试验乡村师范,图谋乡村教育之改进。”[3]
实验乡村师范创办旨趣
在1921—1926年间,陶行知曾花了大量时间到京津地区及一些小镇、乡村,进行教育实地调查。他重点解剖了师范教育所患的“洋化病”和封建“传统教育”的种种积弊,认为这种教育叫人离开农村跑到城市,它让穷的更穷,富的更富,提出“中国今日教育最急切的问题,是旧师范教育之如何改造,新师范教育之如何建设。”他认为,师范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并坚定地表示:“我从前曾经为师范教育努力,现在正是为师范教育努力,以后仍继续为师范教育努力。”[4]下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