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陶行知》(节选)[1]

字体:16+-

一、求学时代

中国安徽省南部,青葱的黄山山脉绵延,清明的新安江静静地流淌。

新安江上流有一座著名的古城——歙县,旧时唤作徽州。山脉围绕着它,风景很美。

陶行知于一八九一年九月十六日生在歙县城西王墩源村。家境清贫,他原来的学名叫陶文濬,后来改名行知。

他的父亲任潮公,是一位谨严的家长,他接管了祖上遗留的一片酱园,勤苦经营,但终因大家兄弟不和,把酱园停闭,分了家。他在王墩源村组织了小家庭,靠自己的劳力过活。

他的母亲是一个慈祥勤俭的农村妇女。家境艰难,种田、挑水、烧饭、洗衣,样样都要操作,甚至丈夫儿子剃头,都是她亲自动手,省些钱来打油买菜。她生了二男二女,长子长女都没成人,她的心血全部放在文濬和女儿文渼身上了。

父母的勤苦劳作,在陶行知的生活上留有深刻的影响,使他的一生走向人民的道路。

六岁时,父亲教他识字,后来进入私塾经馆,习读封建社会的一些“圣贤”诗书。他在学习上显露着惊人的聪明——在三刻钟的时间内能熟读背诵四十三行《左传》。父母对他怀着很大的希望。

自帝国主义撞进了封建中国的大门,深山僻野都有外国传教士建起的教堂和学校,高山峻岭也堵挡不住这汹涌的潮流。歙县城内有内地会教堂办的崇一中学,陶行知十五岁时从经馆跳进这个“洋学堂”,开始接受资本主义的教育,习读英文数字。由于他的聪敏勤奋,三年课程,提前一年结业。

师友们都鼓励他出外升学,年青的陶文濬也很向往外面的天地。他向父母说明自己的心愿,请求到杭州学医。

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竟要单枪匹马出外读书,在那时真是骇人的事情,远亲近邻议论纷纷,都劝他的父母不要让他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