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教育家心理史学范式研究》(节选)[1]

字体:16+-

第四章 陶行知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

一、陶行知的自我概念与行为方式

(一)陶行知的认知自我、他观自我和理想自我

以人格独立著称于世的梁漱溟先生把陶行知和毛泽东、周恩来一样,看作自己“亲切结识的盖世人物而衷心折服者”之一。他说:“其笑我把服务社会的教育家和秉国钧的政治家毛周二公相提并论为可怪,须知三位先生大有相同之处:这就是他们的襟怀气概都卓然地向着世界全人类,廓然没有局限,从而三位先生在我心目中实同一钦重的。”[2]1946年陶行知逝世后,梁漱溟在纪念陶行知的文章中写道:

“陶先生是一个一往无前,奔赴真理的人。他心目中,有他对于社会的理想要求。就在这里,他好便真好,恶便真恶,好恶真切分明,虽然有时不形于色。大家谁都佩服陶先生是一个力行的人。但须晓得,他所以表著出来如此者,正因为他内心好恶简洁有力。当今这个‘好话说尽’的世界,一切只见说不见做,越显得陶先生朴勇卓绝,任何人都落在他后边。你只是众人随着他,受他感到鼓舞而向前;不是吗?他不唯勇往,而且踏实沉毅。因此,勇于奔赴理想的人尽还有,而终不及他。我在此等处,最折服陶先生。我简直要五体投地向他膜拜。”[3]

这说明,一生追求“知行合一”的陶行知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获得了世人的尊敬。同时也说明,陶行知的理想自我和认知自我是合而为一的,他的理想自我就是他的认知自我。

陶行知的理想自我和认知自我是怎样的呢?早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就确立了理想自我的形象,那就是“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些贡献来。”[4]这一理想自我,成为陶行知一生自我概念的中心,所有其他自我概念,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并且为了实现这一中心而展开的。具体而言,陶行知的认知自我和理想自我包括:“热心力行”[5] 、“立真去伪”、“行出一真是一真,谢绝一伪是一伪”[6];“人生必有出世之精神而后可以入世”;“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己达达人,爱人如己,超度众生”;“我本来是一个中国的平民”;“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治人者治己;在劳力上劳心。”“在立脚点要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奋斗是成功(万物)之父”;“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追求真理做真人”;“友穷,迎难,创造”;“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服务第一,手不释卷。思想青春,何可不变,愿师少年,站在前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7],等等,成为陶行知理想自我和认知自我的主要内容。除了这些自我概念外,陶行知也有自认不足之处,即“容易发怒”,而这种习惯在他看来则是“于人于己,两受其害”[8]。由此可以看出,在陶行知的自我概念中,虽然强调理想自我与认知自我的一致性,但他也自认有和常人一样的不足,没有把自己排斥在常人之外而自诩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