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试论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几对基本范畴[1]

字体:16+-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年来,有很多介绍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著和文章,这对于学陶师陶,推动与升华当前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要真正准确深刻地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把握它所赖以建构的基本范畴是不行的。本文拟对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一定探讨,这些范畴共有五对,即:行与知、劳力与劳心、做与学、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每对范畴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五对范畴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共同构成了陶行知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体系,是我们了解、领会、研究与评价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

一、行与知

这对范畴是最根本的范畴,对于其他几对范畴具有奠基和调节的作用。对这对范畴的论述构成了陶行知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决定着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基本倾向。

在陶行知以前,先后有许多教育家对“行”与“知”的关系做过不同的分析。《中庸》中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致知五段说,主张由学而思、由思而知、由知而行。明代王阳明则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倡导“知行合一”学说,强调认识理性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作用,否认知识由“格物”而来。显然这些是重知贱行、先知后行的唯心认识论。陶行知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就深受“王学”的影响,信奉他的“知行合一”学说。但自他从国外回来投身于中国教育实践后,特别是在乡村教育实践以后,就逐渐地发现他所信奉的知行观是不完全的,认识到“王学”为代表的知行观对自己思想的束缚,对中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他说:“中国学子被先知后行的学说所麻醉,习惯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