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六卷)

生活教育在印尼[1]

字体:16+-

印尼苏门答腊东部的棉兰埠是华侨聚居较多的地方。侨胞们赤手空拳远离祖国,寄人篱下,吃尽了没有文化知识的苦头,只好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代。当地的侨领张荣轩先生独资创办了一所“敦本小学”,亦表示海外孤儿不忘祖国之意,这确是一件好事。但华侨中工人居多,收入有限,儿女小学毕业之后能回国升学的仅居少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有两条道路可走:幸运的当店员,运气差的则当苦力或摊贩。许多人仍感遗憾,而更主要的是侨胞们的爱国热情,不愿子孙后代忘了祖国,忘了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满足侨生升学的要求,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一些原敦本小学的董事倡议设立中学。经过一定时期的筹划,筹措资金,另组董事会。起初,在敦本小学的基础上建筑新校舍,开办中学,取名“苏东中学”,这是因为棉兰埠是在苏门答腊的东部的缘故。当时我家在棉兰,我父亲又是苏东中学的校董之一,所以我也进校学习。

苏东中学第一任校长是广东人徐松石,他曾经是晓庄师范的学生,来校后,我们第一次听到陶知行的名字(陶改名行知是后来的事),他谈了很多陶知行的为人和他的教育思想,我们都觉得很新鲜,也都很崇拜陶知行。当时中学是男女分班教学的,我们这一班是师范班,命名为“知行合一”级。徐校长对我们这一班特别重视,加意教导,并有许多新的设施,由于事隔多年,具体情况多半忘却,但有些事情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可以追述。例如,①学生们知道陶知行是祖国的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单就他的反对“注入式”教学一事来说,这就深中了我的心意。记起我们读小学时,老师无论教古典文、现代文、抑或史地,教师在班上一律“照本宣科”并要我们死记硬背,这是一个鲜明的对照。②学习是求知,知只是为了行,也就是说学习只是为了取得工作的本领,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嫁得好丈夫。这本来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在当时华侨社会里却是一种思想改革。③徐校长教导我们说,你们是师范班的学生,将来是为人师的应该做到“教学合一”,要把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要边学边实践,才能提高;才能把学生教好。④能者为师:班上同学程度不齐,有人语文好些,有人英文、数学好些。他鼓励学业好的同学帮助差的同学,也鼓励学业差的同学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因此许多同学结成互教互学的对子,这一来不仅大家学习都有进步,更加重要的是:同学间的感情也大大地加深了。我前年去香港探亲,在香港银行界工作的陈民英姐妹知道我来了万分高兴。一次又一次地前来访问叙旧,一次又一次地邀约接待,临走又郑重地送行,至今仍经常通信。这种互爱互助的精神,不是通常的同学所能比拟的。⑤提倡学生管理学校:规定自己管理教室,自己管理排球、篮球及其他教具、图书,并把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彼此流通,还自办墙报。凡是突出的成绩经老师评讲后张贴在墙报上,以资鼓励,并供大家参考。全班风气很好,同学们都感到生气勃勃。曾摄影留念,可惜好景不长,徐校长在校的时间不到两年便离校而去了。新来的校长,不能继承陶知行的教育传统,我们深感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