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1946),教育理论家、改革家。他的理论依据杜威和王阳明的思想。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大众教育和乡村教育。30年代则为半工半读和“国难教育”。
陶行知出身于小康之家,1896—1905年在旧式学堂读书,他智力过人,记忆力极强。1905年可能由于取消了科举,他进了一所教会学校,主修英语、数学,三年内就修毕四年课程。之后他进了杭州的一所天主教会办的广济医校。因为他不愿受洗入教而被取消了奖学金,他对今后从医为业又丧失信心,于是离校去苏州。他和他的兄弟一起读书,过着贫困的生活,靠典当衣物度日。最后他于1911年进了金陵大学文学系。
陶行知在南京开始从事教育和政治,这两项是他此后毕生从事的事业。1911年革命前后,他是学生中的活动分子,发起政治辩论会,组织了一系列爱国演说,并主编校内杂志《金陵光》学报。他虽是文学系学生,但对数学仍有兴趣,又发展了对教育和哲学的兴趣,经常和朋友们讨论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世界的关系。作为这些研究的成果,陶行知为王阳明非正统的儒家学说尤其是“知行合一”说所吸引,他也为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教育理论所折服。“顺其性之所至,循循而善诱之”,这个训条成了陶自己的理论基础。为了表明他同王的密切一致,他还取了“知行”作为自己的名。
1914年,他在三年内完成了四年的课程,毕业时名列前茅,是年夏,他在亲戚资助下去美国留学。他原想在市政机关工作,所以进了伊利诺伊大学作研究生,学习政治。他选修了教育行政课,由杜威过去的一个学生授课,正是这个教员使陶行知对杜威提出的哲学和教育体系有了初步了解。这给了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在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入研究“杜威体系的源泉”。他在师范学院一直到1917年夏,潜心研究杜威的实用主义,决定毕生从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