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八卷)

踏着陶行知的足迹献身中国教育事业[1]

字体:16+-

在香港我已经教了中国学生三十来年,最近四年,我又在南京教中国学生。我确实感到自己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中国青年当中的一员。我的学生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而付出的热情、干劲和辛劳,激励并鼓舞我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献给普及教育的事业。在这一点上,我和陶行知先生的理想是一致的。我将踏着他的足迹前进并为此感到自豪。还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就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很感兴趣,但直到1986年我才有机会来到中国大陆工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是1966年开始知道陶行知的。陶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道出了我的心声。这是我最初“接触”陶行知。我想更多地知道说这句名言的人。直到1986年我到南京外国语学校任教时这个机会才来到。我在“南外”所教的班级中,有替南京晓庄师范代培教师的“中师班”。中师班学生平时帮助我了解陶行知,使我对陶先生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楚并逐渐丰富。后来,我又去拜访了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走在陶行知纪念馆展厅中,我觉得陶先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正在给我们讲述他的教育思想。过去我对陶先生只有“直观”的认识,现在终于得以充实。

我第二次“接触”陶行知,是去参加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这次大会使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献身精神,他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毫无私心的奉献,他的作为,他的成就,他对理想的忠诚和信念,像火炬一样,点燃了我。

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宏愿,那就是把为封建主义所禁锢的死气沉沉的农村变得生气勃勃,要结束只属于少数人的士大夫教育,要把教育普及于大众。只有普及教育才能改变中国。他充分认识到普及教育是一切改革的基础。他认为没有普及教育,现代化不可能奏效。他为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受教育的权利而奋斗,他成功了。他所倡导的普及教育使他的同行们也觉醒了,他们开始为实现当时国家最伟大的现代化而努力。陶先生主张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切合实际、包括全面的。中国过去的教育是属于少数人的士大夫教育,陶先生主张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要把教育普及于大众,让教育为社会服务。他从不脱离乡村教育,从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而是扎根基层,既教、又学,还实践。他不要名望和荣誉,拒绝提升,一心一意献身自己的理想。他创办了晓庄师范,把自己在金陵大学、而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积累的理论和学问用于乡村教学中。他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在“教、学、做”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他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写的东西,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