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平概要
一、童年和学生时代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一个小村庄,父母曾经营一个小酱园,后来因生意破产弃商务农,并为他取名陶文濬。1896年开始上小学,起初是在村里的一家私塾,后又在当地多所传统的乡村学校就读。但由于家境日趋衰落,他不得不经常下地干农活,致使他的初等教育时断时续。乡村生活和农田劳作令他熟悉农村境况,也促使他深知农民的需求。
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后不久[3],他进入歙县城内由英国基督教会开办的崇一学堂。其父亲是“内地会”的会员[4],母亲则为教会帮厨。陶行知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以致两年之内就学完了三年的课程。此后,他考上了同样由传教士在杭州开办的广济医学堂,但是为了抗议该校对未受洗礼学生的歧视而提前退学。尽管此次在校学习经历很短[5],却对他爱国主义情结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原来学校校长、英国传教士唐进贤(George W.Gibbs)的资助下,1910年他进入美国卫理公会在南京开办的金陵大学。求学期间,他对王阳明(1472~1529)的学说很着迷。这位儒家理学先哲对整个16世纪的中国、日本和朝鲜都具有重大影响,由他定义的新的认知论否认任何行与知的分离,并以其“知行合一”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6]的论断迎头抨击了当时风行的学习观念,既而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根基。[7]这种理论对于从小就厌烦埋头于儒学典籍的陶行知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因为他觉得,这恰可作为对当时中国奉行的师道尊严和极端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之批评。此外,他还很赞同王阳明在儿童教育中反对体罚,提倡耐心诱导的观点,赞成自由的人格发展。[8]即此他便化名“知行”撰写文章,并在几年后将自己的原名文濬改为“知行”。如果说这次更名反映出他早先在认识论上的取向,即先验论与经验论相互掺和;那么,二十年后他再次由“知行”改为“行知”则彰显出他世界观的深刻转变,开始着重强调源于实践的批判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