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看看神经可塑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功能和自我意识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脑是如何产生自我意识的。在神经学上,人对自我的主观感受并不是一种客观事物,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在这个领域,尽管有着各种存在细微差别的理论和观点,但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自我意识是一种认知加工(Damasio,2010)。这种认知加工过程涉及我们的信念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这个过程让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体验,让我们对体验做出反应。神经系统科学家安东尼奥·达玛西奥(Antonio Damasio,2010)说,客观的自我意识是:
……集中于生命体上的,通过不断进行的心理整合过程表现出来的,动态神经系统整合过程。(p.9)
达玛西奥(2010)继续提出主观的自我意识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内心自我意象的感受。这种主观的自我意识产生了我们所说的意识。人的知觉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对通过感觉接收到的不系统、模糊的信息进行积极的构建。当信息输入时,会产生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将输入的信息与大脑中形成的习惯性期望和信念进行比较。当高功能脑区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它们会将信息反馈至低功能脑区,以确认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我们认为或相信的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过,我们经常通过自己的期望或信念更改新输入的信息。所谓“现实”其实大部分是由我们的期望和信念建立起来的(Blakeslee & Blakeslee,2008)。布莱克斯里(Blakeslee)说道:
信念在根本上就如同大脑中的细胞一样有形,因为信念就是在这些脑细胞中产生、储存的,并随着新信息的输入,不断地更新和巩固。(2008,loc.669)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神经系统科学家迈克尔·伽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1998)将这些信念通过他所说的“解释者”直接与主观的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而“解释者”是一种大脑功能,它会编织故事来解释我们的行为。在伽扎尼加看来,正是这种心理能力产生了我们的信念和期待,继而建立了自我意识。他将意识比喻成管风琴,而自我就好比是演奏师(Boleyn-Fitzgeral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