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 校本课程实施的动力保障

字体:16+-

本章概述

本章关注校本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方面进行论述。本章第一节聚焦教师的课程意识、信念与能力,梳理教师课程意识的定义和构成,分析教师课程信念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剖析教师课程能力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专门培训”和“自我研修”是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信念与能力的主要策略。第二节关注学习共同体建设对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作用,分别介绍了建设学研整合的共同体、复合型学习共同体及“新手—专家”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与案例。

结构图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做到:

1.知道什么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其构成部分有哪些;

2.了解什么是教师的课程信念,其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3.熟悉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课程能力;

4.知道运用哪些策略可以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信念与能力;

5.了解什么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6.学会构建学研整合的学习共同体、复合型学习共同体和“新手—专家”学习共同体。

读前反思

林老师是重庆市某农村高中的校长,考虑到高考对学生非常重要,而高考志愿填报合理与否,又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升学的关键因素。于是,林校长决定开发一门《高考志愿填写指南》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开设之前,林校长专门在学生和教师中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师生对这门课的看法。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林校长组织学校几位骨干教师对这门课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做了详细的安排,并将课程安排给高三各班班主任。该课程在学生自习时段进行,每节课二十分钟,每周一节。实施了不到半学期,就有不少教师开始抱怨:“学生上课不积极,我上起课来也觉得没劲”“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都睡着了”。有的教师甚至提出:“填报志愿是学生自己的事,用不着我们去教他们,积极的学生会自己去查找资料的”“这门课没有必要开设,高三这么忙,哪里有时间?”林校长听了,决定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